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齐齐哈尔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

时间:2024-06-28 07:40:13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28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齐齐哈尔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大常委会


齐齐哈尔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


(2002年12月8日齐齐哈尔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 2003年4月15日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保证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促进廉政建设,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统称预防单位)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均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犯罪。

第四条 预防工作的重点是涉及国计民生重大事项的决策及其实施过程中的职务犯罪;司法、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工商、税务、金融、土地、交通、医药、卫生、教育等行政执法部门和行业以及重大建设项目、政府采购等重大事项的职务犯罪;严重破坏经济秩序的职务犯罪;群体性和智能化的职务犯罪以及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严重危害的职务犯罪。

第五条 预防职务犯罪应当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专门工作与群众参与相结合,专项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实行综合治理。

第六条 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保障预防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生产、经营活动。

第七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建立联席会议、信息交流、案件移送等制度,形成教育、管理、监督、惩治联动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

第八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和措施:

(一)在容易发生职务犯罪的行业和领域建立内控预防体系;

(二)针对重大事项开展专项预防;

(三)利用职务犯罪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

(四)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社会资源开展网络预防;

(五)其他可以采用的预防形式和措施。

第九条 本市检察机关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组织实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计划;

(二)督促和帮助预防单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活动;

(三)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检查、督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四)向预防单位提出预防职务犯罪检察建议;

(五)总结、推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经验,树立、表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先进典型;

(六)调查分析本地区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研究、制定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措施;

(七)收集、综合、处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信息;

(八)其他应当由检察机关负责的工作。

第十条 监察、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对重大投资、国有资产转让等经济活动进行跟踪审计、监察。发现涉嫌职务犯罪,应当及时移送检察机关。对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等问题的单位,应当提出监察、审计意见和建议,督促整改。有关单位应当认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在规定时间内书面反馈提出建议的机关。

第十一条 司法机关应当严格依法查处职务犯罪案件,及时打击职务犯罪行为,警戒、遏制职务犯罪。

第十二条 司法机关查处职务犯罪案件,应当对因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等问题而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单位提出司法建议,制作建议书,并抄送其上级主管部门,督促整改。发案单位应当及时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在两个月内书面反馈司法机关。

第十三条 新闻、教育、文化、出版等单位应当运用多种形式,宣传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四条 预防单位应当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目标管理,认真组织实施和检查考核。

第十五条 预防单位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计划,定期总结和报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本单位重大事项报告、任职回避和定期审计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境外存款申报等预防职务犯罪制度和措施,强化内部防范体系;

(三)运用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活动,营造预防职务犯罪的舆论氛围;

(四)对国家工作人员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用人单位应当将有关职务行为规范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教育纳入国家工作人员试用期培训和岗位培训计划;

(五)掌握预防职务犯罪信息,适时上报和交流;

(六)接受检察机关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七)其他应当由预防单位负责办理的事项。

第十六条 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内部监督制约措施,坚持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

进行经济、社会等重大事项决策,应当同时制定预防职务犯罪措施,并组织实施。

行使行政审批权,应当依法规范和公开审批项目、程序和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采购法的规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效益的原则,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政府采购行为的廉洁。

第十七条 公安、司法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健全预防职务犯罪自律机制,完善办案跟踪监督、错案责任追究等监督制约机制,实行审务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等制度,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防范职务犯罪。

第十八条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以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依靠职工群众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加强对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因职务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五年内不得担任法定代表人、财务主管、财务总监和会计等重要职务。

第十九条 金融、建筑、税务、土地、交通、劳动、民政、司法、工商、医药、卫生、教育、海关等部门和行业应当对本部门和行业容易引发职务犯罪的岗位和业务环节实施重点防范。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上述重点行业和领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条 国家工作人员应当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自觉接受预防职务犯罪的教育和监督,自我防范职务犯罪。

第二十一条 国家工作人员及其他公民有权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建议。有关单位对建议或者批评意见应当及时研究办理并予以答复。

第二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涉嫌职务犯罪的行为及隐患,应当向检察机关举报,检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受理并调查处理。

第二十三条 预防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责令整改并通报批评;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不负责任,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追究其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负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人员违反本条例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由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有效监督,可以采取视察、评议和执法检查等方式,监督本条例的贯彻实施。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3年5月25日起施行。




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


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科发社〔2013〕6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
  人类遗传资源是研究生命规律,开展医学科学研究,控制重大疾病,推动新药创新,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人类遗传资源,国务院办公厅1998年转发了科技部、卫生部共同制定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国办发〔1998〕36号),对人类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并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地方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本部门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遗传办”)具体负责实施和监督。办法实施以来,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人类遗传资源流失现象仍时有发生。为进一步加强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经会签卫生计生委,现通知如下。
  一、凡涉及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含有人体基因组、基因及其产物的器官、组织、细胞、血液、制备物、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构建体等及其产生的信息资料)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方合作单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中央所属单位按隶属关系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所属单位及无上级主管部门或隶属关系的单位报该单位所在地的地方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向遗传办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方可正式签约。
  二、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企业对人类遗传资源保护的认识,确保其在开展相关国际合作项目时能严格按规定办理报批手续,杜绝人类遗传资源违法违规出境。
  三、对于未经审批的涉及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项目,立即停止实施,并按有关规定补办报批手续,经批准后方可继续实施;对于未通过审批的涉及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项目,必须立即停止实施。涉及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项目经过审批后,如变更项目实施方案、单位等,应当按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经批准后方可重新实施。
  四、对于已经审批的涉及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项目,各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严格按照批准的内容和范围加强监督和检查。
  五、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所辖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等机构人类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尽快清理整顿所有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项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检查结果和整改措施于2014年6月30日之前报送遗传办。
  联系人:孙燕荣,电话:010-58881438


科 技 部
2013年10月11日








关于财政部门办理国债还本付息若干具体规定的通知

财政部


关于财政部门办理国债还本付息若干具体规定的通知
1992年5月12日,财政部

1992年是我国到期国债兑付的又一个高峰年,到期国债种类多、数量大、利率和计息期复杂,各地区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做好今年的兑付工作。为便于各地部署工作,现将财政部门办理1992年到期国债兑付的若干具体规定通知如下:
1.财政部门所属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国债服务部、事务所等均可做为财政部门的兑付网点办理到期国债的兑付业务。邮电部门、投资银行办理兑付可做为财政部门的代办点,直接与同级财政部门办理兑付资金的拨付及已兑付国债券的解缴。
2.财政部门的兑付网点、代办点办理兑付业务,帐务处理及实际兑付办法按(90)财国债字第51号文件《财政部门办理国债券还本付息帐务处理及实际兑付办法》规定执行;已兑付国债券的清理、解缴、销毁办法按(89)财国债字第96号文件《关于做好财政部门办理国债券还本付息业务收尾工作的通知》规定执行。
3.考虑到财政部门兑付资金结算同财政年度的一致性,财政部门兑付网点兑付期为:国库券7月1日至11月30日;保值公债9月1日至11月30日。12月1日至下年6月30日为常年兑付期,常年兑付期发生的兑付业务,纳入下一年度统一管理。
4.邮电部门、投资银行及其它代办点的兑付期为:国库券7月1日至9月30日;保值公债9月1日至10月31日。兑付期终了,各代办点应在1个月内将帐务结清,并将已兑付国债券清点整理完毕,剩余兑付资金及已兑付国债券交同级财政部门。
5.根据(92)财国债字第6号等有关文件规定,个人购买国库券在1000元以上,购买时发给收据的,及单位购买的国库券(1981年除外)到期办理兑付时,应凭国库券收据到原签发银行办理还本付息;未到期的残破污损国库券,不宜继续保存到兑付期的,可到工商银行兑付网点办理兑付。上述两类债券,财政部门兑付网点及其代办点不予办理还本付息。财政部门兑付国债券种类及各种到期债券计息年限见“附件一”。
6.“附件一”所列1981年单位购买计息年限为11年的国库券是指,面额在1000元以上(含1000元),券面记有“本券偿还时,不兑付现金,只准转帐”字样,在1989年中签到期,推迟三年偿还,今年再次到期的部分。凡单位购买在1986—1988年到期应付未付,以及个人购买(面额在1000元以下)在1986-1990年到期应付未付的部分,计息年限一律为9年。
7.为便于兑付资金的管理与结算,今年兑付资金的拨付,采取在兑付期前由我部发文下达资金指标,随后按调度款的办法拨付。各地方总会计在收到资金后,立即拨付到国债主管职能处或下级财政部门。
8.兑付期终了,各省的国债主管职能处应在50天内将兑付帐务结清,于次年1月20日前将全部剩余兑付资金退省级预算总会计。省以下结清帐务的具体时间,在确保省级按期结清帐务的前提下,由各省确定。最后,各地方总会计根据财政部国债司下达的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决算,冲转“与中央财政往来”科目。
9.常年兑付资金于下年初另行拨付,当年已拨付的常年兑付资金,在兑付期开始后纳入正常兑付资金渠道统一管理、核算。
10.为便于财政部掌握兑付进度,各地区应在兑付高峰月(国库券7月、保值公债9月)的每旬后5日内报送兑付旬报;高峰月过后,兑付期、常年兑付期均应在每月后3日内报送兑付月报。报表格式见(附件二)。
11.兑付期终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应根据当年实际兑付情况填制“1992年财政部门办理国债券还本付息收尾报告表”(附件三)和“1992年财政部门兑付国债券汇总清单”(附件四)于次年1月20日前上报财政部。财政部接到报表并核对无误后,即据以结算兑付手续费、发出销毁通知。
12.已兑付国债券的销毁工作程序复杂,责任重大,各级财政部门务必对此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清点、复点、运送、销毁程序请严格按《财政部门已兑付国债券销毁办法》的规定执行。做到兑付盖章(付讫章),收券复点,销券打洞,监销抽查,层层把关,严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13.考虑到近年来财政系统兑付量越来越大,已兑付国债券全部到省集中销毁有困难,各省可选择2—3个有条件的地(市)为销毁点,由省财政厅派员亲临组织销毁。销毁工作务必于次年3月底前完毕,并请将销毁表、公证书及时上报财政部。
14.切实加强防假反伪工作。各地在兑付开始前要对有关人员进行防假培训,增强防假意识和技能。在兑付工作中要认真查验券面的颜色、图案、花纹等,防止误收误兑。发现假券特别是机制假券,要查明情况,追究来源,并及时报公安部门立案侦破。
15.国库券、保值公债兑付手续费为兑付本金的3‰;国库券(个人)、保值公债劳务费为兑付本金的1‰。保值公债劳务费分配办法和使用范围按银发(1989)126号国库券(个人)劳务费办法办理。
附件:一、1992年到期国债兑付条件查算表(略)
二、1992年 月 旬财政部门兑付国债券月
(旬)报表(略)
三、1992年财政部门办理国债券还本付息收尾报
告表(略)
四、1992年财政部门兑付国债券汇总清单(略)